
给鲁迅文学艺术研究院的信三
尊敬的先生们:我已再次来信,说明我不再参加学习,希望你们退还学费一百六十元。请作出答复。你们的简章中,并没有不能退款的规定,为什么没有回音?我收到了第二次作业的评改,从这次看来,比前次认真,说你们欺骗
尊敬的先生们:我已再次来信,说明我不再参加学习,希望你们退还学费一百六十元。请作出答复。你们的简章中,并没有不能退款的规定,为什么没有回音?我收到了第二次作业的评改,从这次看来,比前次认真,说你们欺骗,可能有些过余。鉴于已批改了两次作业,就请退还我一百五十元吧。我算出三十元钱,请你们评了几首诗,得了一本不值一元的杂志,当然吃了大亏,但这不能怪谁,只怪我不识好歹,算是认了。
与其说你们在评诗,不如说只是读诗,诗歌方面,不知你们有什么见解。你们有能力指点他人吗?你们的评改,正如你们批评我写诗不具体一样,完全是泛泛而论。你们说,我的散文诗《月》题材陈旧,没有什么立新,我还是同意的。但你们说“所写故事,众人皆知,写得再认真也没有什么意义。”我就不能赞成。说新,难道就不能重复别人的题材和故事?历史上的咏梅诗多如年毛,那些诗都是没有意义的?历史上许多故事和事件,都被人反复写过,是否只有第一个人所写才是有意义的,其余人所写都无意义?文学中真正全新的东西有多少?《渴望》塑造了一个忍辱负重的形象,讲了一个大家习以为常的故事,这新意、新事又在哪里?但它却有吸引亿万观众的魅力。难道观众都喜欢旧形象,作者难道都是以新取胜?如果作品一味求新,为新而新,就象现在一些诗歌主张者那样,不要语法,违反思维,不合人情,东拉西扯,难道是好作品吗?如果这样,人们就会无从认识,无法欣赏,就会将已有的美感忘得一干二净。文贵创新,与我上次以诗论诗中的观点是一致的。但这不等于不能用旧题材,旧故事、旧形式、旧景色。文学是时代的传声筒,用旧题材、旧故事、旧形式,反映出时代精神,就是推陈出新。我的上述散文诗有几点值得注意,不知改稿先生留意到么?1。嫦娥不是逃避现实离开人间,而恰恰是在一定道德、风俗、习惯影响下的典型神女。为此,她不能自我解脱。2。表现是人的天性,人们总渴望自由、渴望幸福、渴望理解、渴望表现。这些都是当代思想的反映。诗中的嫦娥难道还是古老的奔月嫦娥?3。爱得忠贞,却无人理解,难道不是现在社会中一种奇怪现象?4、嫦娥的追求是盲目的,她追求的多是虚浮梦幻,这种情况,而今社会中还少吗?5。许多人只看表面,看不出其实质,月对风之恋,不就是这样吗?6。现今社会,像风这样的人,究竟有多少呢?7。追求失败,是继续追求,还是沉沦呢?这些都在我这首诗中写了出来,这难道还是旧时代的嫦娥的故事,还是旧故事下的创新?评论的人,似乎评得似是而非,如果这诗没有意义,河北省作协,不会将它收入新人新作。评论者不是没读懂,就是不负责任。
评论者,以我的《现代化,中国风》一诗说明诗的形象应当具体化。这意见是很对的。那么什么是具体形象呢?我这首诗,每一句都可画出来,还不是具体形象吗?“炊烟中飘浮着江南水乡”,“羌笛中滚动着万里牧场”这难道画不出来吗?是否要像自然主义一样,将江南水乡写成:“烟雨楼台,小船穿梭,碧波荡漾,秧田翠绿。河流如织,林园婆裟。池满鱼肥,四处乡歌。苏州林园,扬州明月,机器轰鸣,喇叭呜咽。汽笛声声,车船连接,人群如潮,酒肆林立。旋转的城市,拥挤的交通,喧嚣的OK,舞姿的朦胧”。这一切一切,才能算具体吗?写牧场难道就必须具体到“清风荡漾,绿浪千重,奶茶飘香,驼铃叮咚”。这些都很具体。可是,我的标题是“现代化,中国风”。主题讴歌中国现代化,就得抓住中国现代化的主要特色。为此,就不能面面俱到,就得选择典型的东西。我的标题本身就很抽象,如果写得太具体,就不能概括其它。鲁迅写阿Q,并没有仔细描述他的形象,只抓住了他头的的疥癣,就写出了一个十分鲜明的性格。这能说他写得不具体吗?小说且要画龙点睛,诗歌就更需要高度的概括和凝练。中国现代化的特色是什么呢?1。它是发展中的,生命力极强的、朝气蓬勃的、向上发展的新事物。2。它是在旧有基础上发展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土洋并举的、不同地区有不同差异的、发展不平衡的。3。现代化是中国自力更生、不断拼搏向上的产物。我的诗在于把这几个特点介绍给读者。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需要共同努力,各方面的协作,需要奋斗,需要不断竞取的乐观精神。此诗在于激厉这种精神,以唤起现代化的建设者们,为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尊敬的先生们,你们对中国现代化的特色知道多少呢?如果知道,就不会认为我的诗写得太笼统了。因为写这种诗,不是不可以写得更具体,而是不需要写得太具体,太具体了,就不能显现其特色。这正如你们批评我所写的汉字一诗,因为面面俱到,就没有特色,若是太具体,就不显现中国特色了。有人会说,从你的诗中,看不出上述特色啊。难道诗的创作,不能是含蓄表意?我一会儿江南、一会儿北国、一会儿天空、一会儿海洋,难道是无意的安排?这是对中国的概括,也说明了不同差别的存在。这正如比武的人,点到为止,若一招一式,都很明显,那就太乏味。此诗以明白如画的词句,以不同时空的组合,以不同的形象,展现中国现代化的特色,指导者为什么不从中国风三个字去理解呢?为什么不从我选择的工业、农业、科技、畜牧的不同角度去理解?为什么不从江南、羌笛、海轮、驼铃的不同特色去理解?如果要求很具体,那就得写工业如何,农业如何,科技如何,……,写一本书也写不完?高度概括的诗,先生们不知如何品味?
《熊猫》一诗,教师只有一句评语,那就是“构思过于简单”。这简直是敷衍塞则。这能叫改诗吗?请问你们要求构思复杂化,要如何复杂法?现在许多诗读完就完,没有给人想像的余地,这种诗多见于报,难道这种诗的构思是复杂的?此诗虽短,却表现了若干内容,却成了构思简单,那张维民的《山桃花》不是构思更简单么?你们却登了出来。此诗有以下的一些内容。1。为抬高自己,就抬高别人。这就叫要想打鬼,利用钟馗。2。此诗表明有虚假荣誉,并非就是幸福,实则只是一种虚浮。3。此诗还表达了失去自由、寄人篱下、离乡背井的痛苦。4。还表达了迫不得已去作自己不原作的事,是很痛苦的。评论者是读不懂,还是没有读,所谓意在诗外,其含意是什么?
从你们两次评改来看,教师的评改一点也不中肯,教师的水平也实在是太差。这些人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逼我说话(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