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老房子

寻找老房子

论德散文2025-12-09 02:47:31

风拂柳好友在在网上问我:老宜昌的老房子还有哪些?我一时答不上来。心里还是默算了一些。在二马路、江边找到了目前尚存的几栋老房子,不过也不是以前的名字了,如以前的满意楼,现在成了北山超市。呵呵。拍了一部分,作为一种温暖的回忆。
在我居住的宜昌市西陵一路沿江这一段,有一条老街,名字就叫新民街。这条街历经数百年。如今也只剩下半截。一处名叫《美岸长堤》的小区占去了街的三分之一。这几天,现代城市广场旁边的几座老房子也圈起来来了。看这阵势,准备在在这里再树一幢新楼。还有紧邻这里的《尔雅街》、《墨池巷》这些老街随着房地产的疯狂开发,近几年消失的无影无踪。
每天上下班走过新民街,看着附近这些老房子被拆掉,想起儿时读书上学时,走过新民街的青石板路,好奇地打量街两旁老房子上面的攀龙附凤的浮雕,那是何等的快乐。如今很多清朝民国时期的房屋无端地被拆,又是何等的惆怅!周末下午我突发奇想:何不带上相机,把还残存的一些老房子照下来,以后也可以作为珍贵的历史纪念?想到这里,我迅速行动,挎上相机,沿靠近现代城市广场的这段的新民街搜寻过来,只要发现有价值的老房子,我都不失时机地拍下来。我的一番举动,引起住在老房子里面的一些老人们的诧异,有的问我是不是记者来采访的,也有的问我是不是政府部门派来搜集资料的。我笑而不语。只是忙碌地拍个不停。一位从这里路过的老人看到我在寻找文物古迹拍摄,自告奋勇帮我领路,说是新民街的另一端靠近献福路的有一处清朝时期的民居,那才有价值呢!我跟着老人后面走上前去,不远处果然还有一座两层楼的木房子,残存的斑驳油漆在夕阳余晖下泛着暗红色的光泽。我从不同的角度拍摄了几张之后,余兴未尤。老人告诉我:民主路那边还有几处老房子,是清朝时期的宅院。于是我又跟着老人,穿过熙熙攘攘的民主路菜市场。果然在《世纪欧洲城》小区对面,也就是民主路的中段,一间卖日杂的旧房子顶上,还有一段残存的屋墙,屋墙上面长着很深的茅草。带路的老人告诉我:这间老房子是清朝同治年间的,以前叫做陈家祠堂,这可是真正的文物呢!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看样子随着民主路的拆迁,以后就再要看不到了。老人随之和我交谈起来,问我在哪里工作,我说是在学校教书。也是对这些历经数百年沧桑的老房子很有感情,产生了拍摄的兴趣。老人介绍自己也是一个摄影迷。也拍摄了很多这些老房子照片,在三峡宜昌网和其它一些网站上发表过。一时间我们竟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老人接着又带我到民主路中段的河水巷,这里也还有几处老房子。我们爬上几处楼梯,在楼上穿过几处大楼的缝隙,抓拍了仅仅残存的老房子。几个小孩子也围拢过来。用惊奇的眼光打量着我们的举止。我笑着给几个孩子也拍摄了几张照片。极为住在这里的老人们都鼓励孩子们多照几张相。其中一位孩子的妈妈说起:再过几年这些孩子都长成大人啦,老房子也会被拆的没有了。真可惜呢!
我和带路的老人相互留下联系的号码,就分手告别了。返回时,在民主路中段,我看到以前这里曾经由一个戏院,小时候我们经常来这里看电影。现在随着房屋拆迁,老房子也只剩下残墙断壁了。真是感觉很惋惜。说起来,每栋老房子都是一段历史。我们脚下踩着的都是厚重的历史。记得去年真诚同学越约我在红星路一处名叫《壹号公馆》的地方小聚,走进公馆,墙上挂着近几百年老宜昌民居的图片,古色古香的装潢,让人感觉特别新颖。这里始建于1892年,曾经是英国驻宜昌的领事馆。一些喜欢怀旧的人们经常来红星路42号英国领事馆的小楼经常去吃饭,物是人非,这栋跨三个世纪的百年老建筑数易其主。解放后,它先是市总工会的办公楼,后是市军分区的办公楼,再后又转为某置业有限公司办公。现如今是一家私营餐馆。所幸外观保存还算完好,除了外墙镔溜筒不知哪一年修缮时被拆去,那墙尖堆塑的“1892”建筑年代的凸形字样还在,仍旧清晰可见。时光飞逝,日月如梭。日子一页一页地撕去,就像秋天的落叶。人到不惑之年,怀旧情愫与日俱增。依稀记得紧挨江边有一条古色古香的街叫“尔雅街”,街两旁住着城里的大户人家。宽敞的房子里还有“天井”,房子的屋檐上全都是攀龙刻凤。童年时代我们踏着青石铺就的路面上学读书,现在这里已经被一处《美岸长堤》的小区所取代。很难想象当年的模样了。
夕阳西落,绚丽的晚霞把长江染成一片金色。我从民主路走到江畔,心底里发出一种由衷的呼唤:但愿今后的工业发展不要把老宜昌城的文化全都淹没。正像尔雅街消失了,它的文化底蕴不应该一同消失!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