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广报,赠人以玫瑰

南广报,赠人以玫瑰

涧沚散文2025-12-01 04:30:52
第一章往事不堪回首……初夏时节,荷花飘香。2007年7月——一个神圣而庄严的季节。一个翘首期盼已久美丽而喜悦的时刻。一个点燃激情放飞梦想收获希望值得永远深深祝福的时刻。质朴而崇高的良知,坚韧而卓越的意
第一章往事不堪回首……

初夏时节,荷花飘香。
2007年7月——一个神圣而庄严的季节。一个翘首期盼已久美丽而喜悦的时刻。一个点燃激情放飞梦想收获希望值得永远深深祝福的时刻。
质朴而崇高的良知,坚韧而卓越的意志。新锐,时尚,开拓,创新,服务,贴近。15年默默的耕耘。15年无私的奉献。走过风,走过雨,走过坎坷泥泞的小道,更走过阳光灿烂的花季。——我们最心爱的《南充广播电视报》马上就要迎来她15周岁花季华诞的盛大庆典了!
惊喜、激动、思念、祝福、感恩的心情……各种复杂的心理一起涌上心头。百感交集,回想起和《南广报》一起走过的日子,点点滴滴的往事竟一起涌上心头,感激的泪水也早已盈满了我的眼眶。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会换来今生的一次相遇”。说来也巧,我参加工作的时间居然和《南广报》的诞生是不谋而合的。也许冥冥之中早就注定我会和家乡的这一份当时还并不怎么显眼的有关电视的清新小报有缘似的。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我真正接触《南广报》还是1999年7月的事情。说来话长,甚至惭愧、羞愧不已啊!
其实从1992年起,我就是四川一些报刊的业余通讯员了。那时候,我刚参加工作,每月的工资是98块零5角,家中父母年纪大了,又常年生病,当时为了供我读师范,又欠下了很多债务,妻子也没有工作。家庭经济确实拮据,于是业余时间我就写点小新闻稿子在报刊上发表,以换取点微薄的稿费来给父母买药治病和贴补家用。1996年,22岁年轻少不经事的我,道听途说没经调查属实就匆忙下笔写了《小猫拨电话》这样一篇160余字的小新闻稿在报上发表了出来。没想到从那以后我就应证了老祖先留下来的一句老话了:那哪儿是“猫儿打电话”哦!厄运从此开始频频袭来,我简直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猫儿吃糍粑————抹不脱爪爪”了。电信局要找我赔偿经济损失、名誉损失,蓬安县公安局一个姓邓的通讯员要来调查我,蓬安县委报道组的一个姓李的记者也来三番五次地采访我,二人都说我是“新闻造假”,两人联名一起在大报小报上将我描绘炒作成了1996年度全国10大假新闻制造者之一。大报小报批判我,一些媒体恨不得生吞活剥了我。
那一年父亲也因病去世了,因为一则160余字的小新闻《小猫拨电话》,后来追究责任,那一年我也被调离到了全县最偏远的一所叫“天成小学”的学校去接受教育。我受尽了委屈,甚至连死的念头都产生过。这不怪别人,当然都应都怪我的不踏实和不诚实,是我咎由自取。从那以后我折断了手中写新闻的笔,并发誓再也不写任何东西了。而且,从那以后,我最害怕的就是听见电话铃声的响起,一响我就像见了响尾蛇似的害怕不已。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又孰能无过呢?

第二章南广报,改变了我今生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时过境迁,三年之后的1999年7月,偶然间翻阅《南广报》时发现了报纸上刊登出的一则《征稿启事》,说是《南广报》将要新开辟文学副刊“周末茶座”,并向广大读者征集描写百姓生活的随笔、散文等等文字。已经弃笔达三年之久的我,于是便怀着试一试的心态,写了一篇怀念逝去的父亲的小散文《裁缝铺往事》,忐忑不安地邮寄给了当时的《南广报》编辑部,当时编辑部地址是“南充市涪江路22号”,我永远都记得的地址,也一辈子都记得的地址。没想到的是稿件寄出去的第二周的的7月30日,《南广报》第一期的副刊上居然将我写的散文发表了出来。在被调离到全县最偏僻的小学教书的那段岁月里,《南广报》是我唯一的心心相印的朋友和可以倾诉的知己。在我最倒霉的时光里,惟有《南广报》没有屏弃我,也惟有《南广报》没有给我以白眼,更没有半点的歧视于我,就像良师、益友、知己、亲人一般,默默地注视着我,深情地扶携着我,给我机会,也给我信心和勇气,风雨同舟,一路相伴,送给了我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和最开心快乐的慰藉。
《南广报》是我文学创作上的知心朋友和诲人不倦的真诚导师。永远都不会忘记《南广报》1999年7月30日第一次开辟的副刊的名字:“周末茶座”,第一位主持副刊“周末茶座”的编辑老师叫李洪霄。副刊从那时至今还先后叫过“百姓茶座”、“生活茶座”、“百姓生活”等等名字,主持过副刊栏目的编辑老师先后有:王钟泉、何正东、苟冬梅、哪怕就在2006年仅仅只主持编辑过一期副刊的彭志铵老师等人,我也都深深的记得并心存感激。在我心目中,他们早已都不仅仅只是普普通通的编辑老师了,在我的心中,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广大文学爱好者崇拜的偶像,更是我们心中闪烁的明星。
在我所认识的《南广报》的编辑老师中,尤其是副刊的苟冬梅老师,更是一位永远值得我尊敬和感激一生的人。苟老师主持副刊的时间最久,也最有特色。记忆里,2000年初期苟老师主持的“情感故事”就如磁石一般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几乎导致“果城纸贵”之局面。“百姓生活”中创造出来的“麻衣街”也曾让好多人梦牵魂萦,甚至大老远跑来南充城里寻找报纸里“麻衣街”。《南广报》改版后,苟老师先后又主持过三个版面:一个是文学副刊“百姓生活”,一个是介绍美食的“活色生香”,还有发表学生习作的“成长在线”。在我的心目中,苟冬梅老师不仅仅只是一位美丽大方工作认真负责的女编辑,更是一位对人和蔼亲切才华横溢品貌俱佳的才女。每一次我给苟老师主持的版面投寄稿件,苟老师对我的稿子总是一丝不苟地反复地修改和润色,对于我的文学创作,苟老师也曾多次对我提出中肯的建议和热情的鼓励。在《南广报》上,苟冬梅老师也常常带头创作不同风格的文字,散文、随笔、游记等等均有广泛涉猎,她的文章,充满灵气和神韵,既清新朴实,文采飞扬,又充满着生活的哲理和对人生理解的睿智。苟冬梅老师的文章也是我和我的学生们最喜欢阅读的文字。
乡镇的中学每天六点半到七点钟晚自习前是30分钟的学生读报时间,我的学生上讲台读报最喜欢朗读的内容就是《南广报》上刊登“百姓生活”里的文章和“成长在线”里发表的学生作文了。受到《南广报》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我的学生们也常常给《南广报》投稿,2005年仅仅一年我的学生们就先后在《南广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