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八佛新传说

丈八佛新传说

浔阳小说2025-04-03 10:26:25
“沧州狮子景县塔,东光有个铁菩萨,德平古佛一丈八。”这首民谣流传很久,深入人心。关于丈八佛的故事,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汪恩忘恩,神佛讨债”一说。刘公明先生用优美的文字,将六百多年前的那段故事娓娓道来,令人看的如醉如痴。故事看完有些意犹未尽,又禁不住疑窦丛生。仅此惩恶扬善的一桩善行,是不能完全诠释丈八佛普渡众生的佛家精神的!更不能仅凭此塑佛金身,世代被后人膜拜。其实,关于丈八佛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的还有很多很多……

(一)
一千多年前,平原郡发大水。大堤上人山人海,附近十几个村庄的上万百姓迎风冒雨、昼夜鏖战死保大堤。不知什么时候,堤上出现了一位云游老僧,他身材高大,身披木棉袈裟,伟然屹立于那段险堤上,平视前方,左手做“八”字状,右手做“十”字状,口中念念有词。
说来也怪,时间不长,这场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法事竟然奏效。雨停了,一轮红日露出了云层,水位下降了许多,大堤上的人们奔走相告,拍手相庆,视老僧为神人。
可惜好景不长,过了小半天,太阳突然躲进了云层,紧接着狂风大作,天空乌云滚滚,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暴风骤雨里,洪水肆虐,水位越长越高。老僧所站之处,水已没膝,任众人再三相 劝,他仍然纹身不动,姿势不变,左手做“八”字状,右手做“十”字状。
忽听一声长啸,但见老僧纵身扑入滚滚洪流中,庞大的身躯眨眼间便消失了。
在人们千呼万唤下,奇迹出现了,洪水退了下去。芨芨可危的大堤保住了。
此后许多年,平原郡多次发生洪灾,这段地势低洼、狭窄,以前被称为险堤的大堤,再也没有决过口。这一段大堤,是不是后来的鲧堤?由于时间久远,无从考证了,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老 僧舍身取义的精神,被后人代代传颂。
也许,这就是丈八佛的雏形。

(二)
北宋年间,德平刘家村有一大户人家,主人乐善好施,被人称为“刘大善人”。
刘大善人有一个心病,那就是年近六十了,却膝下无子。为此刘夫人吃斋念佛,十几年如一日,却也无济于事。
有一年腊月,刘大善人偕夫人到寺院上香拜佛归来途中,见路旁一群人凑在一起兴高采烈地谈论着什么。他近前一看,见一名老乞丐躺在雪地上,连冻带饿已是奄奄一息。刘大善人想不到村人民风如此败坏,不仅见死不救,还引以为乐。他连气带急,用力推开众人,和家人一起将老乞丐背到家中。给他换上了新棉衣,做了一桌可口的饭菜,还吩咐家人,打扫出了西厢房,支上了暖炉。老乞丐的气色渐渐好转过来。他一连住了十几天,刘大善人每天都是嘘寒问暖,伺候的无微不至。
又过了一天,家人给老乞丐送饭时,却发现他已不告而别。八仙桌上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了一首偈诗:“北风呼呼刮,何处是我家?善行腊月八,佛缘绽奇花。”
春节期间,刘夫人竟怀有身孕。分婉那天,她梦到了一名丈八老僧,平视前方,左手做“八”字状,右手做“十”字状,口中念念有词。紧接着一个男孩呱呱落地,这就是后来名震一时的刘禹。据传,刘禹担任永州军事推官,负责管理邵州武岗县。当时,武岗县溪洞一带匪患猖獗。历届官府都束手无策,任凭其烧杀劫掠,胡作非为,横行一时。他到任后,得一云游老僧相助,深入虎穴,劝降匪徒,从而立下战功,平步青云。这一切得益于刘大善人的佛缘。

(三)
公元1302年(大德六年),德平出现蝗灾。满天蝗虫如同腊月飞雪,所到之处麦禾林木无一幸免。德平大地,千疮百孔,饿殍遍野。
某村有一朱姓石匠,在自家菜园里塑了一个丈八佛的石雕。令人称奇的是他家的那一处菜园所种蔬菜瓜果,竟没有一只蝗虫来蚕食。蝗灾过后,村人们看到朱石匠的菜园各色蔬菜瓜果郁郁葱葱,不由啧啧称奇。自此以后,德平供奉丈八佛之风渐盛。
这些传说有何根据?丈八佛到底代表着什么?佛身最早建于什么年代?这些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丈八佛推崇“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把佛教地“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精神,在德平大地上代代流传,生生不息。无论是古代不畏强权的祢衡、公正廉明的葛守礼、铁肩担义一邑宁的阎常留;还是近代革命烈士葛树贵……他们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丈八佛的精神内涵,将自己的名字永久地载入史册。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