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我的启蒙老师

想起我的启蒙老师

剺面散文2025-10-17 19:11:14
我的小学是在重庆一个叫复兴的村小上的,这个学校总共有三个班,分别是一年级、三年级和五年级,五年级结束后,就转到镇上的完小上。全校只有三个老师,每人负责一个班,包揽该班的语文、数学、自然、思想品德、音乐
我的小学是在重庆一个叫复兴的村小上的,这个学校总共有三个班,分别是一年级、三年级和五年级,五年级结束后,就转到镇上的完小上。全校只有三个老师,每人负责一个班,包揽该班的语文、数学、自然、思想品德、音乐美术教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这样的事是很普遍的。我没有上过幼儿园,从5岁起直接进入一年级。我们班只有19个孩子,都是本村及相邻村子的。我们的老师姓陈,是个四十岁出头的妇女。
五年后,我一路顺风顺水地来到镇上读完初中、高中,考上了大学,并幸运地进入一所名校当上了老师。在工作中,对老师的认识深了,了解深了,那层多年来蒙在我脸上的神圣面纱被一点点抽离:急功近利唯分数论,对孩子缺失关爱等等,时常在我眼前上演,刺痛着我的神经。我不断反思我的工作,反思当前的教师和教育,渴望从中找到对教育的真正理解和诠释。在这样的反思里,我退回到了当年那个村子里的小学,退回到了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我却惊喜地忆起了很多小学的事,忆起了那个只有初中学历的民办教师给我解读的教育的含义。

让小个子的孩子先走
西南的农村多水田,水田的田埂走多了就成了路。这样的路往往是很窄的,约莫一尺来宽。路面通常没有铺石板,更谈不上硬化,晴天还好,遇到雨天,泥泞不堪,走在上面一步三滑,稍不注意就会跌到水田里。到学校要经过一条小河,河上有用两条一尺宽的长石搭起来的小桥。农村孩子疯,特别是高年级的孩子放学时候争先恐后、打打闹闹、推推攘攘,很容易把低年级的孩子挤到田里、河里。我们班的孩子年纪最小,为了避免发生危险,陈老师对以我为代表的小个子孩子赐予了特权:每天放学前十分钟左右,她便放我们几个先回,看我们差不多快要跨过小河的时候,才敲响放学铃声。这样的照顾一直持续到我上三年级。现在回想起来,心里很是温暖。陈老师对我们的爱护,在我的心中永远地烙下了一个道德痕迹:关心弱者。

每天上学拾一把柴火
我们全班同学每天上学路上都要做一件事,就是拾拣一把柴火,这是陈老师在每个孩子上学第一天就要求的。柴火的质量没有要求,枯树枝也行,枯草、竹叶、笋壳也行,数量也没有要求,通常是一把。每天我们上学的路上,都会拾拣一把柴,扯一根茅草把柴捆起来,进教室后丢到后面的空地。等到一个多月,拾的柴火已经够每个人背一背篓的时候,陈老师就带着我们把柴火送给村里唯一的孤寡老人。还记得这位孤寡老人姓火,七十多岁。他的口粮由村里供给,但柴火却只能靠他自己拾拣。老人年纪大了,行动不便,缺柴的时候只能吃点冷饭。我们每次给他送柴火,他都蹒跚着走到院子口迎接我们,说着感激的话。我们每次送的柴火差不多够老人家一月使用,这基本解决了他的燃料问题。
上学拾一把柴,这样的活动像一个传统,一直延续着。这项工作没有人检查,但所有孩子都自觉地执行着并相互监督,从来没有人偷懒。因为我们对集体送柴给孤寡老人这件事很期待,送柴途中乡人对我们的赞扬,更让我们感到自豪和欣喜。
后来养成习惯了,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掉落的树枝,我都会拾起来带回家,妈妈总是说“空手出门,抱柴归家”,这是陈老师教给我的最好的习惯之一。

每天上学扯一把青草
上到三年级时,我们都能区分各种草料了,陈老师又要求我们上学时还要扯上一把喂兔子的青草。教室后面放了一个大背篓,陈老师每天早上把它背过来,下午再把我们扯的草背回去。兔子是陈老师自己花钱买的,养在她家里,兔子养大后卖的钱则全部用来给我们照相。每学期可以养大两批兔子,学期结束时,陈老师便领着我们到镇上的照相馆照相。先是全班合影,然后每个孩子分别跟老师照一张。
我们扯的草是不够兔子吃的,下午放学后陈老师会背着只装了一半草的背篓到周围的地里去割草,把背篓装满后才回家。卖兔子的钱也是不够照相开支的,超出的钱她就从她八十多块钱的工资里赞助了。就是这样的一个办法,在那个物质贫乏照相成为一种奢侈享受的年代,她为我们每一阶段的成长都留下了可供查阅的记忆。现在这些相片我还一直保存着,尽管它们早已经泛黄,但那定格的时光却随着岁月的磨洗,越加光亮。

大家一齐动手打糍粑
每年的端午,我们还有一个例行的节目,就是到陈老师家里打糍粑。在她的指导下,我们自己动手生火、煮米、打粑、煎芝麻、调糖砂,大家伙分工合作,完全自立地准备一顿美味的午餐。
那是农村的生活是比较清苦的,糍粑不光对我们孩子,就是对大人也有着相当的诱惑力。陈老师家有九口人,粮食更是比一般人家紧张,但她从来没有让我们拿过一粒米出过一分钱,看着孩子们吃得狼吞虎咽,我总能看到她脸上泛起的慈祥的笑容。
我们班的孩子很小就会烧火做饭,会打糍粑,这都与陈老师的教育分不开。
……
我们一个班19个孩子,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按照世俗的价值评价标准,没有几个有出息的。但我们无一例外地怀有一颗真挚的爱心,懂得关心弱者、关心他人,懂得自力更生、勤劳俭朴,这样的习惯或者说是品质一直伴随着我们,并在我们的孩子身上得以延续。我们都没有成为杰出的人,但我们在任何地方都是受人欢迎的人。
我们几乎每年都会去拜望陈老师,一起追忆那些愈加清晰的儿时的记忆。每一次回忆,都让我们感到无比温暖和幸福。
我将用一生去感谢陈老师。我愿用一生去传播她朴素的教育思想。我愿用一生去品味她用行动诠释的对孩子的养成教育。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