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儿政府”的成立,是赏识教育吗?
本人认为,摇篮小学成立“少儿政府”的初衷是好的。根据该小学校长阳玉涓的说法,让学生当上“小官员”,学校秩序、日常生活、人际关系都与他密切挂钩,“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能让学生更关注社会,提高学生管理水平和各种能力。”的确,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身子女,不管是穷二代也好,还是富二代官二代也好,学生受家庭受社会受网络的负面影响都很大。让学生较早地体验社会生活,让他们参与到社会实践和社会管理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但至于当上“小官员”,能否达到学校预期的目的,这就值得商榷了。
我想,学校之所以有这样的设想和行动,是受到赏识教育的启发。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在班里,有些孩子喜欢当班干部,乐于表现自己展示自己。这些孩子在当了班干部之后确实能做到尽职尽责,管理能力也确实很强。因为当了班干部之后就有了威信,就有了权利,其他孩子只能以他马首是瞻,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当然是在权力范围之内)。学校看到了学生在当了班干部之后的可喜变化。学生也在“我是好官”的心理驱使下各方面得到了进步。学校赏识了学生的这些行为过程,充分挖掘了他们的潜在能力,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很有利的。但如果把这种行为过程扩大化,就势必造成学生的官本位思想和炫富思想的滋生。
班级学生人人有“官”做,人人都可以有一个官衔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学生会在老师学校的安排下尽可能享受当官带给自己的荣耀。尽管这种官职是虚拟的,是学校想增强学生责任心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所进行的手段。但官职的大小,官职的正副却会让我们年龄尚小的学生错以为真。受社会网络的影响,孩子们的思想不再简单单纯。难保他们不会为了竞选“市长”而不择手段,难保他们不会为了当选“很有分量也很有面子”的“公安局长”请客吃饭,拉帮结派。这些都应该是学校首先考虑到的。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天生就喜欢当官,有些学生还是很不喜欢当官的。现在让所有的学生都去当官,而且是当社会上大家都普遍敬畏的“大官”,这是不是就是让我们的学生从小树立“当官很给力”的思想呢?那些喜欢当班干部的学生今后的奋斗目标就是当大官了,而那些不想当官的学生因为尝到了当官的好处从此就会想着怎样才能当上大官了。再说,虚拟和现实是有区别的。虚拟的政府怎能同现实的政府相比呢?就算是学生严格按照学校老师的要求去做,尽职尽责,廉洁奉公,一心为人民群众做好事,但这能影响现实中的一些不正之风吗?这样的“玩官”游戏不仅不能在学校社会家庭中起积极作用,而且还能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在这里,赏识教育成为助长学生官本位思想的理论依据,完全违背了赏识教育的积极意义,与赏识教育的作用是背道而驰的。
另外,虚拟“政府”用“班币”作为当官的奖赏,提倡“薪酬”服务。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官员级别不一样,薪水也不一样。而且穿戴也有区别。当官带薪,不仅使学生尝到了当官带给自己的权利和欲望的甜头,而且使学生明白了金钱与权利一样重要。这样的做法必然会导致学生从小就养成攀富炫富的习惯。学生会普遍认为“当官和不当官就是不一样”,“我爸是李刚”就和“我爸是郑屠”不一样了。权利,金钱,学生过早地接触,是百害无一利的。
学生在“少儿政府”的活动中过足了官瘾,在当官的虚荣心理笼罩下学习肯定会受到影响。学生天天忙于“官场事务”,哪还有心思和精力好好学习?我们知道,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学生最终要回到学校里来,学校的学习才是学生的现实。如果学校一味地沉溺在虚拟的政府游戏中,完全抛弃了学校的教育本能,不肯正视学校教育,那么学校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教育就失去了教化人心的功能。“少儿政府”会对学生们的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误导作用的。
赏识教育应该更多地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让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积极地方向发展。那些违背了教育初衷对学生进行误导作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奉劝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千万不要再出什么馊主意,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新时期的“迷途羔羊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穹顶下的良心
下一篇:谁是真正的“救市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