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想”和“想起”的思考

对“想”和“想起”的思考

不便之处杂文2025-04-05 04:09:55
有两位朋友在互发短信。男:我很想你,你想我吗?女:我会想起你。男:只是想起吗?女:嗯……男:在你心目中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女:“想”很大程度是思念,思念是揪心的,会痛。而“想起”是平和的,是一种温暖。男
有两位朋友在互发短信。
男:我很想你,你想我吗?
女:我会想起你。
男:只是想起吗?
女:嗯……
男:在你心目中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女:“想”很大程度是思念,思念是揪心的,会痛。而“想起”是平和的,是一种温暖。
男:没想到,我竟然沦落到只能让人瞬间想起的地步。
……
认真思考一下,“想”和“想起”的确有不同之处,但仔细琢磨,也有之相同的地方。就我自己的认识,有点赞同那位女士的观点,但也有一点异议。
“想”更注重一个过程,应该是一个动词,这个时候思想一定是相当活跃的,而且随着“想”这个过程的发展,人的情绪会产生较大起伏。不同的人在想同一件事儿,或同一个人在想不同的事儿,抑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想同一件事情所引发的情绪波动都是不同的。
有时候,“想”就是“牵挂”的代名词,比如,孩子在外,做父母的时刻牵挂着,但又不能亲眼看到他(她)的一举一动,所以只能是“想”,这种“想”更在于“思”,不会有伤心的痛。就自己而言,儿子上大学后也很想,每当想起他,除了牵挂,更多的是联想,常常是跨度很大地想以往的一些琐事,从头到尾一遍遍地驰骋于思想的疆场,很是享受。
“想”又是“思念”的代名词,这时的“想”不仅有“思”,更多的是“念”,往往伴随着伤心和痛。曾听一位同事谈起,有一位母亲,同样是想在外的儿子,思念成疾。自从孩子上大学以后,一病不起,多方治疗不愈,直至孩子退学回家才不治而愈。古往今来,因过度思念而怏怏不欢甚至相思而疾的大有人在。古诗词中不乏描写这种情绪的句子,李清照重阳节思念丈夫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张若虚的“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李之仪的“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等等都是很经典的句子,从中不难感受到缠绕诗人心头的愁绪和痛楚。昨晚看到一位朋友的诗《过年的感觉》,其中有一段“过年的感觉,是思亲的感觉,天堂里的父母,可曾收到儿女点燃香烛飘送的祈约,而倾盆的思念啊,此刻正等待,等待有梦还有曾经的今夜”。这首诗就是他独自思念早逝的父母而暗自落泪时写的。网上有一篇文章《我想你了》流传很广,我也在UC房间里多次朗诵,每次都弄得泪水涟涟。所以,这种“想”的副产物必然是泪水和心痛,是一种愁绪,不应提倡,但又是情之所至,也不可避免。
“想起”更强调一种结果,是一种比较平和的情绪。我们常常会想起某些人某些事,往往是留在记忆深处的一些东西。既然能想起,肯定是不曾遗忘,而且想起的时候,不会伴随着太大的思想波动。当然,什么事情也不是绝对的,曾听人说过“现在想起来,还会狠得我咬牙切齿”,这也是一种不好的情绪,何必呢?多想起一些美好的人和事,或者想起曾经经历过的点点滴滴,就如心中缓缓流淌的小溪,让自己温暖和愉悦,多好呢?前面所述发短信的男士,为什么非要让朋友“想”而不能接受“想起”呢?能想起,就说明你给别人留下了印象,而不是过眼烟云……“想起”更像是一种回忆,当然,回忆能使人温馨也能使人伤感。曾经很喜欢唱韩雪的一首歌《想起》:“我独自走在寂寞的长街,回忆一幕幕重演,我告诉自己勇敢去面对,就算心碎也完美。想起我和你牵手的画面,泪水化成云霞满天,如果我和你还能再见面,就让情意旧梦能圆。”很显然,这种想起就是一种离愁别绪,会让人更痛。
总之,不管是“想”还是“想起”,事在人为。多看事物好的一面,用积极平和的心态去“想”才是最佳的选择。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