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尼姑庵到怡红院——浅析公知
公知们最近很忙,简直忙坏了。南周事件尘埃未定,李承鹏又不失时机挨了一巴掌。这一巴掌可不是在拍苍蝇,连同那把未用实名制买来的,跪求的菜刀一起,在公知们的集体意淫中,阴差阳错且不偏不倚拍到了群情激奋的公知
公知们最近很忙,简直忙坏了。南周事件尘埃未定,李承鹏又不失时机挨了一巴掌。这一巴掌可不是在拍苍蝇,连同那把未用实名制买来的,跪求的菜刀一起,在公知们的集体意淫中,阴差阳错且不偏不倚拍到了群情激奋的公知们的心头。圣人曰:“观鸡雏,此可观仁”。圣人可谓循循善诱。为了叫我们领悟“仁”的真谛,就叫我们看刚出壳的毛茸茸的鸭子。这虽然有些肉麻,但毕竟有令人感动的地方。今天李李承鹏挨的这一巴掌,就仿佛有着那只雏鸭的功效,为了让我们领会自由民主的真谛,人家也结结实实挨了一巴掌。
这一巴掌之所以会如此引人关注,甚至比李承鹏本人真的做了鸭子还令人激动不已,是因为我们爱看戏。这一场场应运而生的好戏,就如同一场场小的狂欢,让平凡而黯淡的人们有了茶余饭后的谈资,让死水微澜的生活泛起了阵阵涟漪。如果说除此之外,它还同时拷问着公知们的道德底线与良知,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网络时代的这一场场好戏,这些一夜之间火热传播的事件,无不具有如下特质——符号化、概念化、象征化、冲突化、片断化、情绪化。而将这些“化”融合到一起,就成了今天的“一掌而惊天下”。
这些云遮雾罩莫衷一是甚至荒诞不经的事件,不但符合了网络时代的诸多传播特质,更顺应了当下急需宣泄的社会情绪。按捺不住的公知精英们则纷纷跳出来,从中抽离出最符合以上特质的细节或片断,提炼出最符合自己心意的概念,并与之一拍即合。
但是事实又如何呢?还有人关心吗?
南周已经被人揭底,所谓“众志成诚”不过是故意闹鬼而已。希图籍此屁事来指责抗议所谓体制,这“鬼”显然小了些。要玩就玩大的,抱咫尺之义焉能扞及当世?
而李承鹏那一巴掌就更为可疑。素有“打一个死一个”之称的打假斗士方舟子,在事发当日深夜发微博爆料:“有人组织学生排队去李承鹏新书签售现场买书,除了原价回收之外,一人还给50元报酬,造成了签售现场人山人海的假象”。若方舟子所言不虚,李承鹏挨那一巴掌也不算冤。
当然,我们谁也无法洞悉事件背后隐藏的猫腻。但可以看到的真相是,面对一条带有强烈社会情绪的新闻,站立场变成了第一位,还原与调查事实反而降到次要位置。我无意否定网络所具有的强大的社会监督作用,但对网络传播中的非理性一面,我们是否应该应该投以冷静而审视的目光?
我一向以为,表达不同的政治见解及意见,是每个人的权利,也是李承鹏等公知们一直倡导的。何以稍有反对的声音便被声嘶力竭谥为“五毛狗”或者“TG猪”?如果连反对的声音都不能表达,那和李公知们所倡导的民主自由岂不自相矛盾?
当然我也承认,无论动机如何,任何情况下使用暴力解决问题表达想法的做法都是应该被嗤之以鼻的。在此我倒想提醒那位掴巴掌的仁兄,何必如此偏激泄愤。圣人都没敢捏着人家的脖子,逼人家去领会并认可他的有关“仁”的主张,他也只是拎出一只刚出壳的鸭子,让人家自己体会。你那一个巴掌打的人家火冒金星,又失了道义,有个鸟用啊。
至于挨了巴掌的李公知,你不妨忍忍算了,人克林顿不也被仍过鞋吗?再说,为了你们所追求的民主自由,挨一巴掌也不算个事,更何况你也不仅仅是挨了一巴掌,腰包不也鼓起来了吗?
其实我还想说的是,我们的言论自由确实还不够,但相比从前,它也确实是在很大程度上一步步好转。当我们回顾三十年多前的文革,回顾那段摧残人性颠倒黑白口不能言的岁月,公知们的政治诉求环境应该说有了天差地别的改变。今天我们能在网络里评说时事,这本身未尝不是一种进步的表现。而想要达到欧美国家那样的自由民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民主法制,那是工业化发达国家的主旋律。在我们国家工业化发展水平较为低下,而国民素质还未能达到,又缺少自律和自觉性的情况下,奢求自由民主宪政,可能有些拔苗助长。放与不放,都是两难。不放则死,一放则乱。
面对如此逼仄而两难的局面,正是无数仁人志士孜孜探索以求出路之时。而所谓公知们在做什么?公知们或许曾经被侮辱被践踏被损害,如今又摇身一变为侮辱之践踏之损害之,其地位的变迁恰似从尼姑庵一头栽进了怡红院。但公知们对此却好像并不太满意,亦不领情。尽管尼姑庵已经月满西楼,但怡红院依然满腹幽怨。
看看下面这张生动且极具讽刺意味的图片,你或许同我一样,呲牙一乐。
所谓公知,不过尔尔。就别咧着大嘴叉子骂了,你们同很多“五毛狗”或“TG猪”的兴趣爱好不仅完全相同甚至更胜一筹,都只是实用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从尼姑庵到怡红院,一样肚皮,两副嘴脸。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