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项链》一课评析

听《项链》一课评析

季世杂文2025-11-20 20:50:44
四月七日(星期四)上午第三节,听了张老师一节公开课,课题是《项链》。张老师从教以来,对教育事业可说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工作负责,深得学生的欢迎,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听课后,我再翻阅研究了有关教材和资料,下面就我对所听的那节课作个简单的评析,以与大家切磋。
一、优点方面
1、教态好,备课认真。《项链》一文是小说,教者能紧紧抓住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来讲授课文。其中,我感觉教者側重于对情节的阐述和讲授,从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到高潮和结局来展开,对故事的主线: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识项链(我认为用“知项链”可能会更好)并能基本向学生阐析清楚。同时穿插分析了文章的几个重要的写作特点,如:构思精巧、伏笔铺垫等。从上可以看出,教者基本能抓住课文的重点来进行授课的。
2、定位当,互动性好。对学生学习而言,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我觉得教者在这节课中这层关系把握得还是比较好的,能主导课堂,尽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上讲台回答问题,既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又引起了其他学生的注意,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回答后教者能及时给予扼要的点评,起到了主导的作用。同时,主要章段让学生朗读,加深感性认识,学生也配合得较好。由此也可以看出,教者是一位能得到学生欢迎的老师。
3、板书比较科学。全节课板书不多,但都能板到点子上。如:故事的主线,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识项链。写作的主要特点:构思精巧。伏笔铺垫等作了板示和阐述、分析和归结,让学生能适时有度地把握课文内容。
二、可商榷之处
1、教者虽然基本理解了课文的重点,但未能把握好分寸来阐析教材。如在分析课文时,其重点仅仅在小说情节和文章写作特点的阐述而不在人物形象的分析或以小说情节为切入点再导向人物形象的分析。以下是教者主要板书:(旁侧还有学生板示的各部分大意即段意)
构思精巧:借项链铺垫(社会背景)
丢项链至高点转折点
赔项链
识项链(捉弄)
以上是教者在梳理文章情节时的板书,教者一再强调“丢”“识”是转折点,应好好把握。可见教者是非常重视情节的阐析的。接下来的板书是:
伏笔铺垫:女友慷慨(借链时)
老板回答(只卖出盒子)
女友随意(还链时)
从上述板书就可以看到,教者对伏笔铺垫写作特点比较重视介绍,而对心理描写特点则采取朗读手法来理解。
我认为:
课文的重点应放在文章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品析上,即使以分析小说情节为切入点也是如此。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小说的三要素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分析情节与环境,也是为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服务的。“项链”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着借链、失链、赔链到最后的知链而展开。序幕部分,主人公是美丽的,这是前提,试想如果是丑陋的其虚荣心就蓬勃不起来,向往奢华心思也没有那样强烈。对文中的转折句、因果句以及排比句品析正好交待了主人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在情节上也为下文作了铺垫。开端部分,分析其中情节也就分析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如收到请柬不喜反怨,尽钱添衣不喜反愁,强颜借链欲取又止,借得项链喜极近狂。其根源是什么?是过度爱慕虚荣向往奢华的思想在作怪。我认为,揭示人物形象思想性格时不在情节和字词句上下功夫,人物形象将显得苍白无质感。同时,这篇小说全文分析的重点、难点应放在序幕与开端部分。这两部分解决了,其余部分关要处再作必要点拨就能迎刃而解。至于写作特点,可在总结课文时再概括点出,以加深全文的理解。
2、重视了基本技能的训练,但忽视了基本知识的习得。例如本文的心理描写是一大特色,序幕部分重在静态性的描绘,为下文刻画人物性格做铺垫;开端部分重在动态描绘,充分运用了动作神态对话心理等等的描写来刻画人物;但教者只要求学生朗读,在朗读前并无交待必要的据文思考的问题来加深认识、理解人物性格。这对人物分析而言,就显得力度不够。
我认为:
双基教学的份量还应再加重些。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上讲台回答问题或板书内容,可提升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胆略,显示教者极重视双基教学,值得我们学习和提倡。但我认为还不够,如对序幕部分的因果、转折句式,排比、反复修辞手法等应能展开分析,或在学生朗读时作适当点拨就有可能收到更佳效果。又如对“高兴拆信,懊恼丢柬”,其“丢”一字的诠释,还有“懊恼”、“恼怒”两近义词的比较,不但加深词义的理解,更加深了对人物的性格刻画作用的理解等。另外,还应重视课后练习的提示,分析课文时尽可能结合着阐述分析,这样,对学生掌握知识、理解课文,或许能事半功倍。
3、提问未能根据课文重点、难点来设计。教者在讲授“丢项链部分”的情节时,这样问:
“路瓦栽夫人是怎样丢了项链的?”学生找来找去也未能回答上来或回答得不准确。
我认为:
提问应根据课文重点、难点来设计。上述问题可这样提问:路瓦栽夫人为什么会丢了项链?这样问,学生或许能回答,因为是问到了点子上。根据课文所要表现的主题,如何丢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会丢?应该是路瓦栽夫人喜极近狂自我陶醉的虚荣心膨胀导致“丢”。
余下的一些提问我拟这样设计:“序幕部分”最后那个自然段:“她有一个有钱的朋友,是教会女校的同学,可是她再也不想去看望她了,因为看望回来之后就会感到十分痛苦。”这里可设计两个问题:
⑴为什么她不想去看望有钱的同学,是自己甘贫乐道,不想攀附吗?
⑵为什么看望回来之后就会感到十分痛苦?
至于后面的收到请柬不喜反怨;尽钱添衣不喜反愁等等就更好设计了,即多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了。又如“发展部分”最后一段既似作者的旁白,又似主人公的自问:“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个自然段既是重点段,又是难点段,不解决它许多学生不一定能理解。这里是紧承上文主人公对以往夜会“回想”的,我认为可以这样提问:
⑴细读此段文字,你认为路瓦栽夫人明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