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立:阳光地生活,快乐地工作
低调的学者型校长在采访林立校长之前,记者听到林校长以前同事对他的评价是:一个低调而务实的人,一个学者型的校长;及至见到林校长,与他深入交流之后,才发现这个东北人与脑海中东北人的形象大相径庭,从他身上散
低调的学者型校长在采访林立校长之前,记者听到林校长以前同事对他的评价是:一个低调而务实的人,一个学者型的校长;及至见到林校长,与他深入交流之后,才发现这个东北人与脑海中东北人的形象大相径庭,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儒雅而恬淡的学者风范。他态度随和,谈吐不紧不慢,每句话似乎总是认真思考之后的结果;他的手指纤长,指甲齐整,并拢着五指的手不停地在面前小心地晃动,仿佛是对说出的话的一种“佐证”。
在记者的整个采访过程中,自始至终不曾听到林校长对自己所做成绩的肯定,他总是很谦虚地称自己做得并不是很好,精彩的其实是其他学校的校长;他更是不愿参与“杰出校长”的评选,觉得自己只是基本完成了工作任务,并没有什么可供宣扬的成绩。可就在这样的交流中,一个谦虚低调、真诚实干的领导者形象便逐渐清晰起来。
之前不是很胜任,现在又不是特别适合
林校长已经从事教育事业25年了,按照他的话说,虽然没有什么成绩,但是还算是经历了一些事情,他是在黑龙江成长起来的,从最初黑龙江绥化农场局高中的普通物理教师,做到石家庄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420工厂学校的副校长,然后又从北京昌平区进修学校的主任助理一直做到该校的校长兼党支部书记。2006年8月正式调任昌平一中担任校长职务。他说,在进修学校,更多的是整合资源,相互协作,在他刚刚要开始有所作为的时候,又来到了新的环境;他觉得自己之前不是很胜任,现在又不是特别适合——昌平一中是昌平区首屈一指的纯高中学校,又是北京市示范性高中,现在的发展势头很好,整体构架都已经搭建起来了,需要一个会“打硬仗”的领导,而他自己显然还不是很合适,现在已有的成绩都是在前任校长的带领下取得的。
言语中,他总将已取得的成绩归功于他人,而将并不理想的现状归结于自己工作的不到位;在他口中,昌平一中14名副主任以上的干部每个人都很优秀,并且都有独立工作的能力。而他作为校长,只是集中了大家的智慧。他从不喜欢用行政的手段去管学校,他觉得学校的管理更多的在于“理”,在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中群体的智慧。他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定位是服务,他会尽可能为大家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如今的一中已形成了各级组织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学校大小事务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关,件件抓落实的管理模式。这一点,在他夸奖的能独挡一面的德育教研室主任那里也得到了印证。
不难想象,这样一位总能看到周围人优点的领导者,必然能笼络一批优秀的人才并让其发挥所长;一位总是不知足,总能看到自己不足的领导者,也必然会时时不忘学习,能不断进步。也正是这样一位低调、谦虚的校长,一位不善“管”而善“理”的“家长”,工作从来都兢兢业业,严谨而务实,一年来将一中的各项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教师科研的积极性高了,教学的心态也好了,一种快乐自然而富含生机的校园氛围逐渐显现——他就是这样在不是特别“适合”的岗位上默默地成就自己的事业的!
选择最合适的,而不是最好的
林校长一直很喜欢陶行知老先生的话:“你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你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认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不仅要培养一大批走在时代前列的拔尖创新人才,更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教书育人,育人是根本。因为学校的教育定位应该面向所有学生,助其成人成才。这和新课程所倡导的“为每一个学习者一生的幸福做好准备”的理念是一样的。因此,每个人的成长都应该选择最合适的,而不是选择最好的!他希望从昌平一中走出的孩子,首先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能创造和享受美好生活的人。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
这样选择“最合适”,提倡快乐工作和学习的教育理念,在他刚进入昌平一中的一次在庆祝教师节上的讲话中就清晰的表述过。致天下之治在于人才,成天下之才在于教化,行教化之业在于教师。他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至少首先从昌平一中开始,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的价值观,跳出教材,跳出固有的教学经验,而学校要将选拔的标准与现代教育的标准统一起来,逐渐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经验型”向“科研型”、“专家型”、“学者型”发展,使教师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和谐统一;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学结果向重教学过程转变;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他还要求教职工在研究状态下学习和工作,不断学习教育理论,探索教育规律,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之路。
不难发现,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林校长的从教经历与气质非常吻合,一个从教育一线一步步走向行政领导,一个拥有“南方人的外表、东北人的内心”,颇显儒雅之风的学者型校长,自然会对学术氛围,教育科研十分重视。而这样的重视正好契合昌平一中“科研领先,注重实践”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更和一中古朴但文化气息非常浓郁的校园氛围相得益彰。
用现有的人才造人才,让现有的人才成名师
有人说,名师是学校优质教育的助推器,林校长也十分认同,优秀的教师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最为关键的因素,甚至可以改写一个学校的历史,影响一代人的成长。林校长认为:名师不是自然形成的,在于学校的锻造和培养。为有潜力的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不是授之以鱼,也不是授之以渔,而是授之以渔场,特级教师就是在渔场里成长起来的。如今,昌平一中已经建起了4个特级教师工作室;邀请市内优秀教师走入一中,参与一中的教研组活动;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国内外短期考察、学习的机会,林校长还常常鼓励学校的老师多听听大师的课,从大师那里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他要把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极致,用现有的人才造人才,让现有的人才成名师。
名师的影响力在于他的引领与辐射作用。虽然一个学校的教师人人成“名师”不现实,但形成“人人争当名师”的勇气和氛围是非常重要的。林校长希望通过大家不懈的努力,造就一批“名师”,带出一批“高徒”,形成良性循环,创造一中美好的未来,尽早实现“把学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