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阮籍

曹操与阮籍

测景台杂文2025-03-12 12:54:06
一提到魏晋,都知道,那是个真正的乱世啊!陈寿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里面有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个情况:“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这样一个“烽火连三月”的时代背景下,反映到英雄豪杰的这边,就有了揭竿而起、
一提到魏晋,都知道,那是个真正的乱世啊!陈寿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里面有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个情况:“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这样一个“烽火连三月”的时代背景下,反映到英雄豪杰的这边,就有了揭竿而起、诸侯割据、战乱频仍;而反映到社会个体这边就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命运乖蹇、危在旦夕。对于前者我想谈谈曹操;对于后者,则谈谈阮籍。

首先来说曹操。这个家伙,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人眼中,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奸贼。比如在当时,刘备就说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说的就是曹操。对于刘备这样的话,其实不过是一个政治斗争中的伎俩而已了,那里可信呢。而在后世文人眼中,这个家伙经罗贯中《三国演义》一演绎,那就是一个大大的奸贼了。这一下子真真假假就分不清楚了。而到了近代,就听到不少真实的话了。比如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就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其实曹操不仅是英雄而且还是一个诗人,而且诗写得相当漂亮,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文章《丛林边的那一家》当中就说他的诗作有一种大的生命格局。生命格局对于阮籍他们那一批人,尤其是竹林七贤。

曹操的作品,的确不同凡响。在《短歌行》当中一开篇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不就是人生苦短的感叹吗?对于曹操来说,这不是文人式的顾影自怜了,而是真真切切感到世事无常、生死无常的吧!用现代的语言方式来讲恐他是怕要追问生命的意义了,他可能在心里也无数遍问过自己“人生到底有什么意思?”了。在西方哲学里头,这个命题就是尼采为之苦苦追寻一生的问题。而中国文化没有这种传统,或者说没有形成气候更准确,因为有老庄以及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曹操有了这样的生命体验,因此他就不免“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也沉湎于酒了,而且是传承千年的杜康。呵呵,这个杜康酒应该是很好喝的吧,可惜我酒量不行。

然而,曹操毕竟是曹操,他不会在这种哀声叹气中过一生。在“人生几何”的大背景后面,在这样一种生命格局后面,可以影射出很多人生。比如顾影自怜、凄凄惶惶,或者是浮生若梦、及时行乐,抑或是放浪形骸、曲酒流觞。而这些曹操都没有选择,他选择一种轰轰烈烈的人生,正因为人生几何,所以要在有限的生命时间与空间之内展开一种生机勃勃、大气磅礴的生命状态。“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在《龟虽寿》中他颇有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是人生“犹有竟时”,一方面又时“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从这里可以看出曹操的痛苦,他内心有一种挣扎。而在这种挣扎中,一种张力出现了,在这个张力下,一种大气就显现出来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就是《观沧海》海纳百川的气度胆略与壮志胸襟。令人不仅想起毛泽东的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那是同样的一种情调和气度。所以记得毛泽东也说:“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这是一个文学上的曹操。还有一个政治军事上的曹操。在军事上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而且打仗也还是蛮有一套的,在《武帝纪》里面可以看得出来,有谋略,有心计,而且冲锋陷阵,首当其冲。最有意思的就是在和诸侯举兵讨伐董卓的过程中,战不利,“太祖被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得到他弟弟曹洪的马“连夜遁去”回到酸枣。用易中天先生的调侃就说:“等曹操带着一身的尘土、一身的血污回到酸枣大营的时候,看见大营里面的各路诸侯在干什么呢?‘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也就是说整天都在开party,泡酒吧,打电子游戏!”曹操当然是很郁闷了,也很愤怒,所以说了一句“窃为诸君耻之!”应该说曹操是有些看不起别人的,比如袁绍,他曾经的哥们,这个在三国志《袁绍传》里面是有记载的,“太祖少与交焉。”有一次袁绍得到了一块玉玺,《三国志》的记载是:“绍又尝得一玉印,於太祖坐中举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恶焉。”曹操因为这一件事情就把袁绍看扁了,在他看来胸无大志的人才会有这种表现。而在另一次和袁绍的成就天下的策略对话当中就更可见曹操的高明,而且是政治上的高明。袁绍据山河之险要,兼并燕、代二州以及戎狄,南向以争天下,而曹操就高了:“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曹操利用人才和道,这个道呢,一方面是正统观念,所以曹操要“挟天子以令不臣”,另一方面他深深明白对于社会大众来说,社会规范是不能不要的,所以孔融说什么父母之间的关系如瓶之盛物一样,还有曹操禁酒他就说为何不禁婚姻,因为女人也导致过亡国,还有什么天下饥荒时有粮食如果父亲不好呢宁可给别人,其实曹操对这些什么主张深不以为然的,而且在于他自己他可能也赞成这种观点。但是他要治理天下,他要平定天下,不能没有社会规范,价值认同,所以孔融这样主张就就坏了,他还怎么治理天下呢,所以杀孔融是必然。与此相对,他不仅赦免站在叛徒一边的毕谌,而且以为鲁相,为什么了,就因为他孝顺老母,这对社会来说可是一种大大的引导作用。而且从曹操另一篇作品《度关山》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曹操的这种想法。这篇作品倒像是一篇政治纲领文件或者皇帝诏令:“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车辙马迹,经纬四极。黜陟幽明。黎庶繁息。於铄贤圣,总统邦域。封建五爵,井田刑狱。有燔丹书,无普赦赎。皋陶甫侯,何有失职?嗟哉后世,改制易律。劳民为君,役赋其力。舜漆食器,畔者十国。不及唐尧,采椽不斲。”从“立君牧民,为之轨则。”这句话我们就可以清楚看出来这一点。而曹操说“人为贵”应该是真实的想法,因为他的确感觉到了生命的无常。

还有一个侧面的曹操。曹操在平定邺城的过程中,《三国志》有这样的记载:“公临祀绍墓,哭之流涕;慰劳绍妻,还其家人宝物,赐杂缯絮,廪食之”他去看袁绍的墓地为什么哭呢?一方面可能有一种感慨,那种物是人非,来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