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死之道
庄子在《庄子·至乐》中对生死曾有论述:“生又何欢,死又何哀?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意思也就是说,活着有什么可高兴的,死亡有什么好悲哀的?万物本来就没有生命,并非是你没有生命
庄子在《庄子·至乐》中对生死曾有论述:“生又何欢,死又何哀?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意思也就是说,活着有什么可高兴的,死亡有什么好悲哀的?万物本来就没有生命,并非是你没有生命;本来就没有形态,并非你没有形态。纵然这是一种唯心的说法,却也足以让人能够坦然的面对死亡的到来。该放下的,总归是要放下,带不走的,依然会存留在这个世间!然而,在死亡的面前,仍然有许多人充满了畏惧,或者说,这并非是对死亡的一种畏惧,而是对未知事物的一种畏惧!
我在一本书上曾看到这么一个小故事,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听,书上说,古代一个十分富裕的商人忽然有一天得了奇怪的病,虽然从全国请了不少的名医来给他看病,却并没有哪个医生可以准确无误的诊断出这个商人究竟是得了什么病。在得知无人可医自己病的时候。商人失望了,他把家里所有的财富分给了四邻五舍,简单的整理了自己的包裹,就来到了附近的禅院,想要在此度过最后的余生。禅院的方丈看他垂头丧气,面无红光,就问他为何要选择出家,他告诉了方丈是因为自己得了奇怪的病,没人可医,觉得尘世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就想在佛家净地静享最后的尘世清净。方丈看看他的眉间,让他把手伸出来帮他号了脉。号完脉,方丈捋了捋自己的长胡须笑了,商人看自己都病的如此了,方丈还笑得出来,就十分生气的问方丈:“大师,我马上就要离开人世了,你在一个即将离世的人面前笑这么的开心,岂是佛家人秉持的慈悲为怀”?方丈听完,并没有生气,而是问他:“你害怕死亡吗”?他没好气的回方丈:“大师,这世上有谁不害怕死亡的”?“那你告诉我,你为什么害怕死亡,死亡是一种如何的感觉”?大师接着问他到。“人人都害怕死亡,当然我也就害怕死亡了,再说了,我现在还在尘世上生活着呢,我哪知道死亡是一种如何的感觉,这个问题你应该去问死人才对”,他依然是十分生气的回到。“你既然不知道死亡是一种如何的感觉,你为何会害怕?而且你得的病不过是心病而已,那些大夫虽然技艺高超,但谁又能医得了你的心病?如果你真因为这样死去,害死你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听完方丈一番话,他顿悟了,朝着方丈深深的鞠了一躬:“方丈,我明白您的意思了”!
是的,死亡是未知的感觉,因为人人都害怕死亡,所以“死亡”二字从我们懂事开始,就已经被深深的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里。然而,我们从没有去认真的回顾过人生一个脱落的环节,那就是:究竟是谁给我们灌输了这世上最大的恐惧:死亡?而你,又有没有发现,虽然没有,我们从小到大却都是在害怕死亡中而去度过。
然而,生和死却又是相生相克的。人,既然出生了,那就别无选择的要面对死亡。这就相当于是一对双生姐妹,一个存在,另一个也就存在,一个如若死去,那么,另外一个也就不复存在。没有了生,你又何谓死?没有了死,你又何珍惜生?假如这个世上没有“死”对人类的胁迫,只怕“生”也不会充满如此的酸甜苦乐,如果没有生对生命的诠释,只怕是死也就变得毫无意义!
所以说,人生最大的痛苦之处其实并非在于一个人将要离开这个尘世,而是活着的人却如行尸走肉,不分是非。孔子曾曰:朝闻道,夕可死矣,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为足与议也”应该陈述的也是这个道理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万法自然
下一篇:诸子百家的“牧羊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