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非“得道之君”

吾非“得道之君”

折戗杂文2025-09-05 07:03:52
“古之善为士者”,河上公曰,谓得道之君也。什么是道?一曰一切行动正直无邪;二曰忍苦耐劳,淡泊自甘,得失随缘,而不以物累心,不希名利,不贪享乐;三曰道德高尚,智力充沛,行难行,忍难忍。得道之君,“微妙玄
“古之善为士者”,河上公曰,谓得道之君也。什么是道?一曰一切行动正直无邪;二曰忍苦耐劳,淡泊自甘,得失随缘,而不以物累心,不希名利,不贪享乐;三曰道德高尚,智力充沛,行难行,忍难忍。

得道之君,“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正因为“深不可识”,所以“强为之容”:君行事凝重,“若冬涉川”;谨慎“若畏四邻”;举止端庄“若客”;荡涤私欲“若冰之将释”;温和、敦厚、儒雅“若朴”;襟怀坦荡“若谷”;同尘“若浊”。

有谁能使浑浊的流水静止?“静之徐清”;有谁能安静以久,“动之徐生”。保此徐生之道者“不欲盈”。正因为“不盈”,故才能和光而不贵功名。

偶读《道德经》第十五章,试“译”如上,深感世人(当然包括本人)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与“得道之君”相去甚远。

仅以一事为例。三年前,某部门唯一的领导得到提升的机会,另谋高就。该部门的主管之位出现空缺。周末,某Z接到某M打来的电话:“你知道咱们新提拔的领导是谁吗?是某X。”某X属于聪明人,吃不得苦,颇善经营人际关系,为了得到升迁,免不了使用些小手段,却难以得到众人认可(或说是旁人嫉妒)。某M的语言和口气很快引起某Z的共鸣,某X何德何能怎么可以提升?

后来,形成另外的“豪杰”与之“三方鼎立”争这一席之地的态势,不料却有“渔翁”得利,大权旁落。

在这里,某Z的处世方式欠妥,缺乏主见,行事远不凝重。其实,谁提升都与某Z无关。某Z工作多年,从未有过“功名”之心,只因“出身”卑微,最忌讳别人说自己“武艺”不行,暗地里下了不少苦功夫“练功”,一心只想在“武功”上不落在人后,闲杂事等不曾留心。某Z头脑简单(很容易受人言语左右),因自己是肯付出辛苦的人,看不得别人投机取巧,眼里容不下砂子。

在听到某M讲的许多关于某X的佚事后,某Z对某X的反感日甚。某Z心直口快,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一日,因一件不相干的小事,某Z与某X发生口角。后来的事情一发不可收拾,某Z陷入极被动极落魄的境遇。某Z一个人做了“恶人”,无从分辩。

佛教中,慧能六祖在《坛经·般若品》里说:“若欲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这话的意思是说身口意三业清净,一切行动正直无邪,就是切实的道行。人的行为之所以不正,主要是由于有贪瞋痴等烦恼作祟。

我并不完全信佛,但认同佛教的某些理念。我们常常觉得自己的不幸和烦恼是来自客观环境,来自他人对自己的伤害。例如,年少时经历过文革的人,往往把人生境遇的不如意归结于历史的原因,总是在哀叹世界的不公平。可是,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所产生的结果也大相径庭。其实真正对我们构成伤害的并不是客观的环境,而是我们的心,是我们对客观环境的主观认识。我们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对来自环境的影响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反映。

佛教中说到“嗔恨心”,如果我们有“嗔恨心”,听到别人的辱骂就会产生烦恼,就会愤怒,会感到深深的伤害。“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而一个修行的人,会将生活中的挫折当作修行的助缘。“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在这里,如果前面提到的某Z可以做到佛教中所说的“正思维、正语”的话,就不会因他人的言语而产生对某X的反感积累,也就不会因某些口角而产生烦恼和怨恨。“正语”属语业方面的正行,必须以诚实语代替妄语,以和合语代替两舌,以柔顺语代替恶口,以庄重语代替绮语。

我接触老子的辩证法和佛教中的某些理念有些晚了,如果早30年,也许我的职业生涯会是另一番模样。呵呵!细想起来也不算晚,可以慢慢学着做个“得道之君”。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