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公厕改造说起
时下我国政府着力提倡“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全力打造民心政府形象。这些举措,在我市近几年来的市政建设中,足见彰显。从公园的免费开放,还景于民,到公交线路的一元一票制,授民于
时下我国政府着力提倡“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全力打造民心政府形象。这些举措,在我市近几年来的市政建设中,足见彰显。从公园的免费开放,还景于民,到公交线路的一元一票制,授民于惠。从老小区的统一改造,到全市菜场的改扩建。无不与市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另一件就是全市的公厕改造,这厕所乡下人称为茅坑,实在是一个不雅的地方。文明人觉得说拉屎太不文明,于是就改称“方便”。在农村到处到是露天厕所,“方便”起来的确方便。但大城市里,想要“方便”实在是一件很不方便的事。一是“方便”的地方少,二是“方便”的地方脏。所以解决公众的“方便”问题,确是一件民心工程,不能低估。改革开发初期,老外蜂拥而入。他们回国之后提起中国的风景秀丽,文化隽永,无不啧啧称赞。但说到“方便”,则是“谈厕色变”。据说当年去个桂林的老外们,回国后说以后再也不会去那个地方了。那到不是说桂林的风景不优美,而是说桂林的厕所太恶心,这也迫使桂林政府下定决心花大力气改造市政环境。可见厕所改造不仅是民心工程,也是面子工程。
有一句谚语:“富裕看厨房,文明看厕所”。“方便”是任何人也免不了的,所以公厕改造不是小事。说到“文明看厕所”,这并不是老外的独创,也不是现代人的发明。中国人的厕所文明,由来已久,欧阳修就称“余平身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这说明醉翁先生许多玑珠文章的灵感是诞生于“厕上”的。王安石有诗曰:“身与仙人守都厕,可能鸡犬得长生。”诗中讲了一个典故:汉代淮南王刘安,得道成仙鸡犬升天,后因对天庭众仙态度不恭,被罚守“都厕”(就是厕所)。可见看厕所本是神仙的行当,不要小觑了。
有一条成语:“洛阳纸贵”,这个典故也与厕所有关。说的是左思穷十年之功写出了《三都赋》,因其文采华丽,民间争相传抄,弄得市面上纸都买不到。但《三都赋》的很多构思,却是出自厕所的。据《晋书•左思传》称:“(左思)构思十年,门庭藩溷,皆著笔纸,偶得一句,即便疏之。”这里提到的“藩溷”就是厕所,原来这左思在厕所里都放满着笔纸,一有好的句子马上就记下来。你说连厕所里都放了满纸,这纸还能不贵吗!清代有一士子,写了幅对联:“成文自古称三上,做赋于今过十年。”你决不会想到,这付很有文学色彩的对联是专为厕所撰写的。上联“三上”指的就是欧阳修所说的“马上、枕上、厕上。”下联的“十年”就是指左思作《三都赋》用了十年时间,而且很多构思都出自“藩溷”。可见厕所和文人是挺有缘分的。有个大学教授说大凡书可分为两类:桌上读的和厕上读的,他还说能够被带进厕所读的,一定是好书,最少是受读者欢迎的书。看来把书带进厕所,实在是对作者礼遇,而不是亵渎。
现在我市经过改造后的公厕,不仅里面清洁卫生,外观也漂亮,而且马路上也都有指示公厕的标饰。要想“方便”的确是很方便了,其实公厕改造,也是象征城市文明的标志,不是小事。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